为深化人工智能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创新,推动青年教师专业素养与课堂教学质量双提升,济南市中小学信息科技(技术)学科于4月24日组织“新课堂”项目2025年第二次专题研训活动。本次活动主题为“学思结合的专业成长路径”,通过案例展示、主题报告、实践总结三个模块,为“新课堂”项目教师搭建学习与成长的平台。活动由市教研员周燕主持,小学、初中、高中全体信息科技(技术)“新课堂”项目教师共50余人现场参会。  
学专业技能——人工智能主题教学设计展示 研训第一环节为人工智能主题教学设计展示。按照研训要求,各组提前两周认真学习教育部2024年11月发布的《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》及山东省《课堂教学基本要求》等文件内容,找准学段教学起点,依据课标,进行指向素养提升的人工智能主题教学设计。在组内交流评价的基础上,每组推出一个最佳设计,进行会议展示。  
展示过程中,潘高翥、邵鹏、韩振州、陈珂、张莹、张闪闪6位教师分别代表所在小组,围绕人工智能教学设计展开深度剖析,分享了设计背后的思考过程。他们结合各自学段特点,将复杂抽象的AI技术转化为或生动有趣、或理性辨识的教学案例。小学组注重趣味性和体验感,通过游戏化学习激发兴趣;初中组强调实践性和探究性,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;高中组则突出深度思考和创新应用,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。三个学段的教学设计从人工智能工具的使用,到人工智能价值和伦理的思辨,再到人工智能素养的培育,内容丰富有内涵。 这些精心设计的课例让在场的老师们深受启发,现场交流群里的讨论也异常热烈。这种跨学段的思维碰撞,让每位参与者都获益良多,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专业技能获得提升。 学教育方法——教师专业写作培训 如果说设计是对理解的呈现,那么写作则是思考的沉淀。研训第二环节,由《济南教育》编审李宁为大家做教师专业写作培训报告《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写作之维》。李老师首先抛出两点思考:“AI时代,教师还需要写文章吗?”“要有构建自我知识体系的意识和行动”,跟大家分享了新背景下,教师专业写作的新特点及其必要性和价值所在。随后她从写作之维、写作之为、教育写作常用文体、写作的一般流程等多个方面展开系统讲解,结合自身丰富的期刊编辑经验,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,为老师们揭开教育写作的神秘面纱。 
在写作之维层面,李老师提出教育写作不仅是经验的记录,更是教育理念的凝练;在写作之为环节,她分享了从选题策划到行文润色的实用技巧,并展示了丰富的范文,生动诠释不同文体的写作要点;在写作的一般流程、写作建议及投稿策略等环节,为老师们提供了记录教育行与思的具体方法指导。平易近人的话风、缜密的逻辑、详实的案例,让这场培训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温度,为信息科技教师突破专业写作瓶颈提供了清晰的思路。 思成长路径——项目阶段总结及建议 在研训活动的最后环节,市教研员周燕带来《做一专多能的“有意思”的教师》主题分享,对“新课堂”项目教师专业研训进行了阶段性总结并提出成长建议。周老师通过数据与图表复盘,系统梳理了自“新课堂”项目启动以来开展的系列研训活动、集体成果等。她认为,专业素养是教师成长的根基,课堂教学是专业成长的主阵地,要在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浪潮中主动作为,厚植教育情怀,铸造教育者有趣的灵魂,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。分享最后,周老师给老师们提出了下一步专业发展的建议,鼓励大家常怀学习与向往之心,深思教育教学之道,学思结合,持续发展。 
本次活动是信息科技(技术)“新课堂”项目团队自组建以来的第四次活动,也是本年度第二次主题研训,在前期主题思悟的基础上,为启动项目第二阶段作了动员。团队全体成员将以饱满的热情迎接接下来的教学实践环节,在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中,深入探究信息科技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路径。(资源部) |